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王导谢安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五、《昌谷集》卷二一
晋中兴,称王谢,一而二安石,皆以不能恢复中原责之。
窃以为过矣。
当典午不竞以来,士大夫慷慨立事,志远而才短,否则清谈高视,漫不以世务介意。
有人焉如、安沉浮委折于群儿角逐之内,焉得不贤?
然自王敦、桓温之徒,扰乱王室,其来也如归,其去也如寄。
不病笃,不敢称其死;
温不病笃,不敢缓其篡。
江左之不亡幸耳,乃欲责之擒刘曜,枭石勒,醢苻坚,而轘姚苌,无乃过耶?
以识量清远之资,识元帝于潜龙未用之时。
洛阳则劝其归藩,镇建业则劝其兴复。
患难未除,则讨陈敏馀党以振起之;
士论未归,则引名贤骑从以厌服之。
勠力王室,不肯作楚囚对泣
去非急之务,行清静之政,置谏鼓,立谤木,使晋氏偏有东南,称制者十有一帝。
身相三君,每见亲任辅佐,中兴之功不可掩也。
神识沉,风韵调畅,渔弋山水而不以为遁,禁锢终身而不以为困。
一旦居公辅之寄,任弼谐之责,镇以和静,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理
戒秦任商鞅之弊,沮桓冲勤王之师。
身退广陵,志在东山
安之出处本末,指不多屈。
论中兴而数、安,诚不为过。
然尝怪以得君行志之秋,委以大义灭亲之事,逆臣王敦近在门内,不以杀管、蔡之例为比,又从而纵臾之。
之踪迹,不可以缕数也。
之举兵内向也,专以刘隗、刁协为名。
人徒知、协二子与不相好耳。
考其本末,则初相元帝,亲近无二。
刘隗用事,渐见疏远。
协崇上抑下,为王氏所嫉。
既作逆,又请诛王氏。
之切齿二子,非特一日。
则举兵而诛、协,不可谓非之意矣。
录尚书事也,召周顗、戴渊问之,畏其人望,犹欲使为公辅。
尝极力救不知,故三问于,而皆不答。
欲杀而滥及于渊,久乃自悔。
则无罪而诛、渊,不可谓非谋矣。
温峤、陈逆状,深恨之,移书于,以为太真别来几日,已作如此等事。
明帝东宫欲废之,问及百官,声色俱厉。
逆折奸谋,惟温峤一人耳。
孰亲于,不闻有所正救。
设使无故而废太子得以辞其责哉?
此犹可也。
王彬、王舒皆王氏之党也,尝数之罪,祸及门户,实在坐,反欲使谢过。
王含、王应既败,舒使人迎而沉之。
刺史而累迁,不过为会稽内史,封爵且不及焉,之不乐于败明矣。
祖逖之事权,谁实为之?
刘琨之死而不问,谁实纵之?
以中兴风鉴自任,使天下之有志者皆不得志。
固本无反谋,而心之所欲,每与王敦、苏峻合。
大抵之遇事,往往多其私意,望其公正耿介,断不可得。
是以明帝在殡,嗣皇未立,群臣议进玺于成帝受顾命,乃独以疾不至。
其后舆疾而来,则卞壸实迫之也。
成帝之逼迁石头实失其故节。
其后遣人取之,曾无赧容,则陶侃实讥之也。
郭默贼杀刘胤即以豫州赏之。
其后斩父子,始服公论,则陶侃实专之也。
庾亮舅执朝柄,趋势者多归之。
既不平,每有「元规污人」之叹。
苏峻之攻庾亮,知中朝之有隙也。
亮之不为刘隗、刁协,适不与谋耳。
成帝每幸宅,下车先拜,又拜其妇曹氏,受之不疑。
侍中孔恒密表其非,可以愧矣。
闻之乃曰:「王茂弘驽疴耳,若卞望之之岩岩,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峰岠,当敢尔耶」?
则卞壸之死于先锋,亦之所不与也。
孔恒之不为卞壸,适未有隙耳。
元帝、导、顗、协、渊为腹心,明帝、亮受遗诏,不杀不逐,导意不止。
为累朝大臣,官至司徒丞相太傅,权至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爵至郡公号至仲父,其他如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班剑鼓吹羽葆,皆非人臣所常得。
坐视贼臣犯阙至再三,至蒙尘天子,陵辱妃后,其初始于争权,而其后乃至于党亲。
苏峻之后,以为天下莫己若矣。
每发一言,举坐莫不赞美,喜同恶异,不恤国事,文中子之所谓敬犹有遗论焉。
谢安以简得名,故迹之着于外者犹有限。
其望尘而拜温也,人或以为怯矣。
其以壁后置人而却温也,人或以为勇矣。
得捷书而不动声色,人或以为静。
过户限而不觉折屐,人或以为躁。
大要仕进之心,始于桓温之辟召;
却敌之谋,亦出于玄琰之尝试。
挟恩威则易掣肘,决胜败则难肆志也。
王彪之之沮新宫也,得其道矣,辞屈而犹或为之,不可谓服义。
武帝之立精舍于殿内也,失其道矣,坐视而不能止之,不可谓守正。
然方之于,犹在可贷。
之才实过于,而其事之着见乃复若此。
士大夫适遭其逢,固有幸不幸者。
苟不出于己私,而以公道行之,始可以论幸不幸矣。
释义 北宋 · 杨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
亲之为称,非定名也。
曰父子,曰兄弟,咸一其称焉曰亲也可矣。
石碏去子以靖卫,叔向戮弟以宁晋,亡有以异也。
左氏载君子之评曰:「石碏,纯臣也。
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仲尼之讥曰:「叔向,古之遗直也。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犹义也天,可谓直矣」。
言于义未安也,以石碏之去子也。
则义其事而且大之,以叔向之戮弟也,则曰于义未安,其为言也不亦异乎?
释曰:大义灭亲之言,不可以训。
谏其君曰: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子厚州吁游,禁之不可,则义方之说能言尔。
自时厥后,桓公杀已久矣,州吁恶已贯矣,兵用已黩矣,民力已困矣,姑以权诱而杀之,无乃后乎?
傥在民谓之曰权,则吾不得而非也;
谓之曰直,则吾不得而非也。
茍万一有得于义也,则也为之大,孰能为之小乎?
亲也者,果特子之谓邪?
庸知其非父之谓邪?
经有「各亲其亲」,又有「孝始于事亲」,则亦父之谓也已矣。
设有以权而灭其父,《左氏》亦可大其义乎?
大义灭亲,果不可以训。
呜呼!
圣人修《春秋》,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观劝诫。
大义灭亲,得非文之所害乎?
太子庆立子肇诏六月甲寅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皇太子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恐袭其母凶恶风,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大义灭亲,况降退乎!
今废庆为清河王皇子保育皇后承训怀衽,导达善性,将成其器。
庶子慈母,尚有终身之恩,岂若嫡后事正义明哉!
今以肇为皇太子(《后汉·清河孝王庆传》)
孟忠厚不当迁中书舍人建炎二年正月 宋 · 卫肤敏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宋史》卷三七八《卫肤敏传》
母后莫若孝,待戚属莫若恩,劝臣下莫若赏。
今陛下顺太后以非法,非所谓孝;
忠厚以非分,非所谓恩;
不用臣言而迁其官,非所谓赏。
陛下一举而三失之矣。
况陛下事太母犹母也,子之于父母,可则从之,其不可者不从也。
孔子曰:「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盖有天下者,当以大义灭亲,岂可徇家人之私情,害祖宗之成法,至假外戚以名器,而示天下以不公?
中书乃根本之地,而舍人所掌,在于论列可否,献纳是非,不特演论而已。
臣叨居谏垣,已试无补,若更贪荣冒宠,超擢词掖,则不移之虑,难听之语,又无妄发,其获罪愈重矣。
十原系述 其三 原亲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能嗣其亲。不曰子乎。
吾观夫今之世诲其子者。必槚肌榜骨。
伤爱毁性以为教。呜呼。
孟子所谓古者易子而教。诚有旨欤。
不能教其子者。是亡其身者也。
不能得其亲者。是舍其族者也。
古之佞臣。爱人之贵。
过乎其亲。必舍而事之。
公子开方是也。爱人之权。
过乎其子。必杀而徇之。
易牙是也。自兹以降。
为夫强臣者。将欲夺人之宗。
必先杀己子矣王莽杀子字是也)。噫。
教尚不可。况其杀欤。
或曰。均是亲也。
均是害也。则周公诛管蔡。
石碏杀石厚。叔向叔鱼
汉文流淮南。可乎。
曰。均是亲也。
贤则能嗣亲。凶则能覆族。
均是害也。周公不诛。
则他人诛之。石碏不杀。
则他人杀之。叔向不僇。
则他人僇之。汉文不流。
则他人流之。己刑则及一人。
他刑则及其族。此圣贤所以惜其族也。
刑也者。仁在其中矣。
王毖子昌前母服议 曹魏末晋初 · 李胤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二
毖为黄门侍郎江南已叛,石厚与焉。
大义灭亲,况于毖之义,可得以为妻乎(《晋书·礼志》中,案:王昌事详前竟陵王楙文。)
罪状司马师 曹魏 · 毌丘俭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托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
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
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
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
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
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贼退过东关,坐自起众,三征同进,丧众败绩,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致使贼来,天下骚动,死伤流离,其罪三也。
贼举国悉众,号五十万,来向寿春,图诣洛阳,会太尉孚与臣等建计,乃杜塞要险,不与争锋,还固新城
淮南将士,冲锋履刃,昼夜相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有军已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
而师遂意自由,不论封赏,权势自在,无所领录,其罪四也。
中书令李丰等,以师无人臣节,欲议退之。
师知而请,其夕拉杀,载尸埋棺。
等为大臣,帝王腹心,擅加酷暴,死无罪名,师有无君之心,其罪五也。
懿每叹说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定。
奉事以来十有五载,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
师自知奸慝,人神所不佑,矫发君主,加之以罪。
孚,师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胜,群臣皆怒而师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
又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强催督遣,临时哀愕,莫不伤痛;
而师称庆,反以欢喜,其罪七也。
陛下践阼,聪明神武,事经圣心,欲崇省约,天下闻之,莫不欢庆;
而师不自改悔,修复臣礼,而方徵兵募士,毁坏宫内,列侯自卫。
陛下即阼,初不朝觐。
陛下欲临幸师舍以省其疾,复拒不通,不奉法度,其罪八也。
近者领军许允当为镇北,以厨钱给赐,而师举奏加辟,虽云流徙,道路饿杀,天下闻之,莫不哀伤,其罪九也。
三方之守,一朝阙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阙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愤怒,讹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
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强势,以逞奸心,募取屯田,加其复赏,阻兵安忍,怀乱旧法。
合聚诸藩王公以著邺,欲悉诛之,一旦举事废主。
天不长恶,使日肿不成,其罪十一也。
臣等先人皆随从太祖武皇帝征讨凶暴,获成大功,与高祖文皇帝即受汉禅,开国承家,犹尧舜相传也。
臣与安丰护军郑翼、庐江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议,各以累世受恩,千载风尘,思尽躯命,以完全社稷、安主为效。
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案师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奸慝。
《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
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以侯就第。
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
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
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
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奉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第,石碏戮子,季友鸩兄:上为国计,下全宗族。
殛鲧用禹,圣人明典,古今所称。
乞陛下下臣等所奏,朝堂博议。
臣言当道,使师逊位避贤者,罢兵去备,如三皇旧法,则天下协同。
若师负势恃众不自退者,臣等率将所领,昼夜兼行,惟命是授。
臣等今日所奏,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远绝亡之祸,百姓安全,六合一体,使忠臣义士,不愧于三皇五帝耳。
臣恐兵起,天下扰乱,臣辄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国典农,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忘动,谨具以状闻。
惟陛下爱养精神,明虑危害,以宁海内。
师专权用势,赏罪自由,闻臣等举众,必下诏禁绝关津,使驿书不通,擅复徵调,有所收捕。
此乃师诏,非陛下诏书,在所皆不得复承用。
臣等道远,惧文书不得皆通,辄临时赏罚,以便宜从事,须定表上也(《魏志·毋丘俭传》注)
通志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八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
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
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
《虞书》曰:「辟四门」,则天下之人辐凑其庭矣;
明四目」,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
「达四聪」,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
苟所有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
众流不至者多,则无以成其深矣。
夫有公心,必有公道;
有公道,必有公制。
丹朱、商均,子也,不肖,尧舜黜之;
管叔、蔡叔,弟也,为恶,周公诛之。
苟不善,虽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
鲧乱政,舜殛之;
禹圣明,举用之。
戮其父而授其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
石厚子也,石碏诛之。
冀缺雠也,晋侯举之。
是之谓公道。
夫在人上,天下皆乐为之用,无远无近,苟所怀得达,死命可致也。
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爱恶相攻,而亲疏党别。
上之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独进,而所不好之流退矣。
通者一而塞者万,则公道废而私道行矣。
于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而达,则权移左右,而上势分矣。
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变业以求进矣。
昧于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上之所闻实寡。
外倦于人,而内寡闻,此自闭之道也。
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顺理者进,逆法者诛;
设诽谤之木,容狂狷之人,任公而去私,内恕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
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
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
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
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
闻言水可不审也。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
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
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
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
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则远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来也。
汉初入秦,约法三章,论功定赏,先封所憎。
约法三章,公而简也。
先封所憎,无忌也。
虽网漏吞舟,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
世尚宽简,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
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
尊儒贵学,则民笃于义;
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患上闻矣。
自非圣人,焉能无失?
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心以为是,故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
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则谄谀进;
逆而畏死,则直道屈。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
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敬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受之,所以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
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
周昌高祖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
周亚夫申军令,而太宗为之不驱;
朱云折槛辛庆忌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汉所以历年四百也(《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裴祗乞绝从弟耽丧服议 西晋 · 韩寿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二
表称二叔放流,郑段不弟,大义灭亲,至公之道。
然犹作《鸱鸮》之诗。
成王封其子胡于蔡,明王笃爱亲亲无已之意也。
今耽真由病丧神,故有悖言;
非管、蔡、郑段之元恶,而等心弃引致,不加痛伤。
于礼不丧,于情不安(《通典》一百一)
东莱王蕤(元年)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大司马以经识明断,高谋远略,猥率同盟,安复社稷。
自书契所载,周召之美未足比勋,故授公上宰
东莱王蕤潜怀忌妒,包藏祸心,与王舆密谋,图欲谮害。
之日,青衣共载,微服奔走,经宿乃还。
奸凶赫然,妖惑外内。
又前表囧所言深重,虽管、蔡失道,牙、庆乱宗,不复过也。
《春秋》之典,大义灭亲,其徙上庸(《晋书·齐王攸附传》)
王彬等诏(宁二年十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
况彬等公之近亲(《晋书·王廙附传》)
李寿封事 成汉 · 龚壮
 出处:全晋文
臣闻阴德必有阳报,故于公理狱,高门待封。
伏惟献皇帝宽仁厚惠,宥罪甚众,灵德洪洽,诞钟陛下。
陛下天性忠笃,受遗建节,志齐周霍,诚贯神明,而志绪违理,颠覆顾命,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反正,上指星辰,昭告天地,歃血盟众,举国称藩,天应人悦,白鱼登舟,霆震助威,烈风顺义,神人允畅,日月光明,而论者未谕,权时定制。
今淫雨汜濆,垂向百日,禾稼损伤,加之饥疫,百姓愁望。
或者天以监示陛下,又前日之举,止以救祸,陛下至心,本无大图,而今久不变,天下之人,谁复分明?
知陛下本心者哉!
且玄宫之许难知,而盟誓顾违,一旦疆场有急,内外骚动,不可不深思长久之策,永为子孙之计也。
愚谓宜遵前盟誓,结援吴会,以亲天子,彼必崇重,封国历世。
虽降阶一等,永为灵德,宗庙相承,福祉无穷。
君臣铭勋于上,生民宁息于下,通天下之高理,弘信慎之美义,垂拱南面,歌诗兴礼。
上与彭韦争美,下与齐晋抗德,岂不休哉!
论者或言二州附晋,必荣六郡,人事之不便。
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公孙述时,流民康济。
及汉征蜀,残民大半,钟邓之役,放兵大掠,谁复别楚蜀者乎?
论者或不达安固之基,惜其名位,在昔诸侯,自有卿相,司徒司空,宋鲁皆然。
及汉藩王,亦有丞相,今义归彼,但当崇重,岂当减削?
昔刘氏郡守令长方仕州郡者,国亡主易故也,今日义举,主荣臣赖,宁可同日而论也?
论者又谓臣当为法正,陛下覆臣如天,养臣如地。
恣臣所安,至于名荣,汉晋不处,臣复何为当侔法正
论者或言晋家必责质任,及征兵代胡,何以应之?
案晋不烦尺兵,一国来附,威卷四海,广地万里,何任之责,胡之在北?
亦此之忧。
今平居有东北之虞,纵令征兵,但援汉川,犹差二门耳。
臣附托深重,忘疾病之秽,实感殊遇,冀以微言,少补明时,常惧殒殁,不写愚心,辜负恩顾,谨进悾空,伏愿罪戮(《华阳国志》九,又见《十六国春秋》七十八。)
喻道论 其一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是以有方之识,各斯所见。
鳞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
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
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
缠束世教之内,肆观周孔之迹,谓至德穷于尧舜,微言尽乎《老》《易》,焉复睹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弃鄙俚,至真绝于漫习,大道废于曲士也。
若穷迷而不迁者,非辞喻之所感。
试明其旨,庶乎有悟于其闻者焉。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
道也者,异物者也;
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
无为,故虚寂自然;
无不为,故神化万物。
万物之求卑高不同,故训臻之术或精或粗。
悟上识则举其宗本,不顺者复殃,放酒者者罗刑,淫为大罚,盗者抵罪,三辟五刑,犯则无赦,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
若圣王御世,百司明达,则向之罪人,必见穷测,无逃形之地矣。
使奸恶者不得容其私则国无违民,而贤善之流必见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犹能令善恶得所,曲直不滥,况神明所莅无远近幽深,聪明正直,罚恶祐善者哉!
故毫厘之功,锱铢之衅,报应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载籍昭然,岂可掩哉!
何者?
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邪?
若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草之报;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锡;
齐襄委罪,故有坠车之祸;
晋惠弃礼,故有弊韩之困:斯皆死者报生之验也。
至于宣孟悯翳桑之饥,漂母淮阴之惫,并以一餐,拯其悬馁;
而赵蒙倒戈之祜,母千金之赏:斯一获万,报不逾世。
故立德暗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曜,自然之势,譬犹洒粒于土壤,而纳百倍之收,地谷无情于人,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征,则周孔之教何不去杀,而少正卯刑,二叔伏诛邪?
答曰: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
谓圣人有杀心乎?
曰:无也。
答曰:子诚知其无心于杀,杀固百姓之心耳。
夫时移世异,物有薄淳。
结绳之前,陶然太和,暨于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滋彰,刀斧虽严,而犹不惩;
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过于豺虎。
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故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螫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决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
故刑依秋冬,所以顺时杀,春蒐夏苗,所以简胎乳;
三驱之礼,禽来则韬弓;
闻声睹生,肉至则不食。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其于蜫虫,每加隐恻。
至于议狱缓死,眚灾肆赦,刑疑从轻,宁失有罪,流涕授铖,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仁爱之道尽矣,所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万物不知,举兹以求,足以悟其归矣。
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将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者哉?
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礼,盖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佛者梵语,晋训「觉」也。
「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
应世轨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外圣有深浅之迹,尧舜世夷。
故二后高让,汤武时难。
故两君挥戈,渊默之与赫斯。
其迹则胡越,然其所以迹者,何尝有际哉?
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
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
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之父母,不敢夷毁。
是以不正伤足,终身含愧也。
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
而云弘道敦仁,广济群生,斯何异斩刈根本,而修枝干;
而言不殒硕茂,未之闻见。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子将何以祛之?
答曰:此诚穷俗之所甚惑,倒见之为大谬,咨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
故母啮其指,儿心悬骇者,同气之感也。
其同无间矣。
故唯得其欢心,孝之尽也。
父隆则子贵,子贵是父尊。
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己,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
夫缘督以为经,守柔以为常,形名两绝,亲我交忘,养亲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且复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颖叔违君,《书》称纯孝;
石碏戮子,武节乃全。
《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然则结缨公朝者,子道废矣。
何则?
见危授命,誓不顾亲,皆名注史笔,事标教首,记注者岂复以不孝为罪?
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违于此,而大顺于彼矣。
且鲧放遐裔,而禹不造退。
若食委尧命以寻父,屈至公于私戚,斯一介之小善,非大者远者矣。
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殊域祝发文身,存亡不反,而论称至德。
《书》著大贤,诚以其忽南面之尊,保冲虚之贵,三让之功远,而毁伤之过微也。
故能大革夷俗,流风垂训,夷齐同饿首阳之上,不恤孤竹之胤;
仲尼目之为仁贤,评当者宁复可言悖德乎?
梁之高行,毁容守节,宋之伯姬,顺理忘生,并名冠烈妇,德范诸姬,秉二妇之伦,免愚悖之讥耳。
率此以谈,在乎所守之轻重可知也。
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欲全形以遁,恐不免维絷。
故释其须发,变其章服,既外示不反,内修简易。
于是舍华殿而即旷林,解龙痛以衣鹿裘,遂垂条为宇,藉草为茵,去栉梳之劳,息汤沐之烦,顿驰骛之辔,塞欲动之门;
目遏玄黄,耳绝淫声,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于累,胸中抱一
载平营魄,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禅定拱默,山停渊淡,神若寒灰,形犹枯木,端造六年,道成号佛。
三达六通,正觉无上,雅身丈六,金色焜耀,光遏日月,声协八风,相三十二,好姿八十,形伟群有,神足无方。
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
回天舞地,飞山结流,存亡倏忽,神变绵邈,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尊服。
于斯时也,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灵液,枯槁之类,改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
以此荣亲,何孝如之?
于是后进笃志之士,被服弘训,思齐高轨,皆由父老不异所尚,承欢心而后动耳。
若有昆弟之列者,则服养不废,既得弘修大业,而恩纪不替,且令逝没者得福报以生天,不复顾歆于世祀,斯岂非兼善大通之道乎?
夫东邻宰牛,西邻示勺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德,兴丧之期,于兹著矣。
佛有二十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
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便瞽言妄说,辄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以诬罔为辨,以果敢为名,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弘明集》三)
又与州将 晋 · 应亨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五
夫公正,治化之本,德教之基。
公则无私,正则无邪,无私无邪,而患政教之不行,未之有也。
叔向叔鱼之罪,石碏讨石厚之乱,祁奚称解孤之贤,臧纥思孟孙之爱,春秋嘉之。
敦崇世教,经乎百王,厝乎盛衰,其义不倾,公正之德,宏矣希矣。
明君之所以总天下,贤臣之所以奉君上,士庶之所以系仰,德化之所以美盛,公正也。
可不勉哉(《御览》四百二十九)
黄初妻赵事议 南朝宋 · 傅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七
原夫礼律之兴,盖本之自然,求之情理,非从天堕,非从地出也。
父子至亲,分形同气,称之于载,即载之于赵,虽云三世,为体犹一,未有能分之者也。
称虽创巨痛深,固无雠祖之义。
故古人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也。
若云称可以杀赵,赵当何以处载?
将父子孙祖,互相残戮,惧非先王明罚,咎繇立法之本旨也。
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孙,砥锋挺锷,不与二祖同戴天日,则石碏秺侯,何得人臣于国,孝义于家,流名百代,以为美谈者哉。
云,「杀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
不施父子孙祖明矣。
赵当避王,固当千里外耳。
令亦云,「凡流徙者,同籍亲近,欲相随者,听之」。
此又大通情理,因亲以教爱者也。
赵既流移,载为人子,何得不从。
载从而称不行,岂名教所许?
如此、称、赵竟不可分。
赵虽内愧终身,称当沈痛没齿,孙祖之义,自不得永绝,事理固然也(宋书传隆传,南史十五,《通典》一百六十七,各有删节,今合录之。)
陈自强父赠少师 宋 · 虞俦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尊白堂集》卷五
朕惟昔者曾参以膻芗之荐为养而非孝,若国人称愿然曰「幸哉
有子如此」,乃所谓孝也。
是故君子得时得位,扬名以显其亲者,岂非畴昔之愿欤!
某官父某隐德不耀,乡评甚高。
《诗》《礼》之传,来自孔庭;
义方之训,不愧石碏
成其贤嗣,兴于朕躬。
以文武兼资之才,膺东西二府之寄。
疏荣显册,申赠维师
人皆称之曰贤,谁不愿以为子?
导扬册祝,宁唯增庙室之光华;
尚有典刑,抑又俾里闾之歆羡。
复宫阙后上执政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子云有言曰。
琴瑟郑卫调。
俾夔因之。
亦不可以致箫韶。
董仲舒云。
琴瑟不调。
甚者必改而更张也。
舜承尧禅。
当太平至理之后。
犹且放四凶。
举八元八恺。
而后百揆四门。
方克调序
当今承百王衰弊之末。
继万法隳散之馀。
皇纲不序。
事无旧贯。
阁下掌国之钧。
提人之柄。
将循其旧而就为治乎。
将择其善而渐以化乎。
将新其辙而革其弊乎。
某诚不敏。
粗达利病之源。
常欲得布露蕴蓄于执政
以助教化。
则与躅人之喜愠。
随声而是非者。
固不同其轨矣。
夫广引古事。
以黩左右。
盖类庸医。
不审疾病。
掊聚众药。
合为一法。
希有或中耳。
况今下笔者。
言登庸之善。
则皋夔萧曹。
语字牧之能。
则龚黄卓鲁。
此亦阁下饫于听视矣。
今不敢远为徵譬。
请质而言之。
阁下将循其旧而就为治耶。
且四海生灵。
火陷密网。
举手摇足。
如在桎梏。
其怀革弊刬讹之政。
如旱苗之待甘雨。
若循其旧不为之制。
信其治不为之忧。
蠹不剔则坏及根本。
毒不抉则疽及骨肉矣。
以此知循旧之难也。
阁下将择其善而化以渐耶。
且知人之道。
圣哲犹难。
仲尼有以貌以言之失。
则阁下所为善者。
其欲询于人乎。
其欲取于言乎。
取于言。
言未必信。
询于人。
人未必诚。
盖浇竞日久。
煽为朋党。
内则巧诈万变。
外则絜矩自任。
同于已者。
互推互挽。
出于已者。
挤辱如仇。
访于人有是有非。
听于人有端有曲。
虽秦鉴之明。
尧羊之触。
未免其挠且惑。
此以见择善之难也。
阁下将欲新其辙而革其弊耶。
在今日时之讹。
俗之坏。
况大兵久役之后。
救其衰残。
未有首于此也。
前车已覆。
后车岂可蹑而行之。
固当改辙易涂。
以取其不倾不蹶。
道路之人。
亦知此为至计。
况廊庙帷幄之画。
岂不以是为急哉。
然民困已久。
如涸泽穷鳞。
噞喁馀喘。
更沃之沛泽。
则有苏活之望。
若顾而哀之曰。
吾未能卒致其泽。
命贯而挈之。
俟有水之地。
则舍而放诸。
则是鱼之反不如噞喁于涸泽矣。
此以见新辙之难也。
然则为政之道。
固在乎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今大兵之后。
生民陷于涂阱。
九州四海。
固仰首于吾君吾相。
以待其脱涂出阱也。
使吾君为尧为舜。
固在吾相之左扶右翼。
齐桓公管仲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竖刁易牙
则国乱而无主。
身殁而不殡。
如此则匡持裨赞。
系于臣不系于君也。
今阁下莅事以来。
以为天下安乎危乎。
贾谊居汉文升平之代。
犹言今所安者。
抱火而厝于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
矧今日生民。
首未去其压。
足未释其缚。
乃欲循常之辙以安辑还定。
犹为饥仆者谭翊日之膳。
将何所济哉。
夫欲安其民。
则莫若择守宰
夫欲固其本。
则莫若去奢侈。
夫欲官之治。
则莫若为官而择人。
夫欲弊之革。
则莫若限田而定赋。
夫朝廷之立。
在固本根。
本根固则兆庶安。
兆庶安则盗贼息。
盗贼息则基于太平矣。
欲安其兆庶。
莫若择守宰
守宰良则人民安。
人民安则无逋逸。
如抱沉痼者偶所亲之卫养。
焉肯舍其亲而从疏乎。
苟不精择其守。
慎选其宰。
信虚声。
徇请谒。
是致祸于民。
而思其安。
如挟弹以驱林。
恶禽之惊也。
决防以涸泉。
怪鱼之逝也。
汉宣帝诏曰。
与我共治天下。
其惟良二千石乎。
故承平之代。
号为得人
内外肃穆。
时风一变。
如是则守宰之任。
其可容易乎。
其可轻受乎。
今远方郡邑。
民抱愁痛。
嗷嗷然如婴儿之望父母也。
朝廷命牧守。
邑宰
以何道而取耶。
其有忘慈惠之心。
蕴聚敛之志。
不思疾痛。
但恣刻剥。
役尪瘵以从欲。
饰厨传以邀名。
天路高邈。
叫诉无所。
居者以远而吞气。
行者以赂而设誉。
纵使贪过桀蹠。
亦可高枕夷
如此则流毒于下。
岂有既乎。
故曰欲安其民。
莫若择守宰也。
夫世态骄奢。
竞相扇习。
生民益痛。
时风益讹。
昔有谏舜用漆者。
以其漆不已至于象。
象不已至于珠玉。
夫塞其源。
绝其流。
犹有浸渍溃防之穴。
而况决其源。
疏其流。
其可罪诸洋溢乎。
且古者车服仆隶。
悉系于位。
上不得踰制。
下不得僭上。
贞观开元之初
位至丞相
其导从不过十数人而已。
迨林甫秉政。
内挟邪以固宠。
托势以立威。
胜已者巧法以诛之。
异已者倚公以斥之。
内外畏恶。
林甫亦自审其曲。
由是出入严其兵卫。
如见大敌。
自后执政者。
嗣其馀风。
至今不衰。
下至散班冗职。
但力可致者。
即前有驱。
后有殿。
固莫问于品秩矣。
至于崇德雅望。
亦不能复其本。
纵心有所恶。
皆有类聚者瞽惑。
不得固其节矣。
且月俸既有限。
馀给既无数。
以有限之入。
供无度之费。
俾其分一职。
当一位。
不掊不敛者。
亦鲜矣。
车服仆隶之为费。
尚且如此。
矧复后庭曳绮罗饰粉黛者。
其费如何哉。
故因赂而仕。
由贿而达。
牛骥皂隶。
汨为一流。
居外者恃内之权。
恣其刻削。
居内者恃外之遗。
益其侈靡。
耗民之
如城之狐。
蠹民之力。
如社之鼠。
枯骸朽皮。
尽取后已。
阁下其不痛心乎。
其不抆泣乎。
夫四方程式。
自辇毂出。
傥阁下剋已以行。
俾四海知所法。
则其为革弊刬讹。
不啻沃汤于砌雪也。
故曰欲固其本。
莫若去奢侈也。
自大驾南巡。
官失其守。
冀贩缯织畚之伍。
有安刘灭项之才。
于是烂羊续貂。
首尾颠倒。
苟无董正
是紊国经。
元宗平内难。
有功者多横行自负。
姚梁公当国。
光武故事。
请不任功臣以政。
优其禄秩。
寘于散地。
使不干禁忌。
无韩彭菹醢之戮。
保子孙爵禄之庆。
阁下不以是为虑乎。
书曰。
官不必备。
惟其人。
国家设庠序之官。
盖说礼敦诗之本也。
苟非其人。
焉可妄授。
今贵游豪冑。
言国庠
凡受其官。
意若获谴。
故朝廷职事。
亦以为寻常。
莫知大学为国之本。
本颠则枝叶从之矣。
焉有文明之代。
轻易儒学。
齿其位者。
曾不知书之颠倒。
而欲以此发明大义。
阐扬大道。
是犹责瞽者以元黄。
语聋者以律吕。
举是一隅。
则百辟其选。
岂可不摭其名责其实也。
故曰欲官之治。
莫若为官择人也。
今天下黔首。
不惮征赋。
而惮力役。
明敕屡降。
非不丁宁。
州县奉私。
曾不遵禀。
既因循未用。
亦有所未尽焉。
盖侨寓州县者。
或称前贤
或称衣冠。
既是寄住。
例无徭役。
且敕有进士及第
许免一门差徭。
其馀杂科。
止于免一身而已。
今有侥倖辈偶忝微官。
便住故地。
既云前曾守官州县。
须存事体。
无厌辈不惟自置庄田。
抑亦广占物产。
百姓惧其徭役。
悉愿与人。
不计货物。
只希影覆。
富者称物产典贴。
永绝差科。
贫者以富籍挤排。
助须从役。
利入私室。
害及疲民。
无利润者。
转见沉沦。
有膏腴者。
坐取安逸。
衣冠户以馀庆所及。
合守清廉。
既恃其不差不科。
便恣其无畏无忌。
且古画地之数。
限人名田。
一则量其贫富。
一则均其肥瘠。
今凡称衣冠。
罔计顷亩。
是奸豪之辈。
辐辏其门。
但许借名。
便曰纳货。
既托其权势。
遂恣其苞囊。
州县熟知。
莫能纠摘。
且州县所切。
莫先科差。
富贵者既党护有人。
贫困者即窜匿无路。
上逼公使。
下窘衣资。
怨嗟之声。
因伤和气。
苟权利之路绝。
请托之幸除。
即民必泰。
俗必阜矣。
何以塞其门。
杜其隧。
在定其税额而已。
自一品至九品
各限其田。
田有恒。
即赋有限。
无路广占矣。
既绝其广占。
即富者无苟免之徭。
贫者无非次之役。
则凋瘵何有夫不苏。
时俗何有夫不安。
故曰欲弊之革。
莫若随田而定赋也。
是四者。
固为政之纲也。
将欲安其人。
丰其俗。
实未有先于此道也。
复有急于是者。
盖朝廷之法也。
夫法者。
士庶之所以共。
固不以士则废。
庶则用。
所以一而行之者。
欲人之鲜过也。
苟轻者以赂而重。
曲者以势而直。
纵朝廷示于人。
虽一子不为信。
而况有势有赂者。
焉肯凛畏哉。
今朝廷之法。
不及州县之条。
州县之条。
违者必有刑。
所以人知惧。
朝廷之法。
犯者未必罪。
所以人莫畏。
是以冠履杂处。
首尾倒置。
国君之威。
不行于世。
牧伯之令。
反信于时。
如此则风俗日已漓。
国柄日已陵。
不其痛欤。
不其惜欤。
今为政者。
未尝以此为痛。
盖各急于私。
不计于法。
设有其行典者。
悉贫而寡援。
俾其受罚而兴怨。
蓄愤而不能诉。
鬼神有知。
固纳其诉。
则伏阴愆阳。
繁霜苦雨。
岂不职于此哉。
石碏杀其子。
君子以为义。
叔向戮其弟。
仲尼以为直。
今阁下当此大柄。
岂有舍其义与直
而混其名与龌龊者为偶哉。
今法不患不制。
而患不行。
事不患不立。
而患不公。
苟以用法必公。
不以豪强而曲直。
则不出户可以见四方之承禀。
不下席可以知兆庶之休戚矣。
代宗朝用杨绾为相。
性清俭。
时论推之。
及为相。
郭汾阳河中节度使
惮之。
妓乐减半。
验于此。
即四方凛畏当国者操守耳。
陈平对汉文云。
宰相者。
上佐天子燮理阴阳。
内亲附百姓。
镇抚四夷。
使御史大夫各得其职。
今阴阳调乎。
百姓亲乎。
四夷柔乎。
内外之职各得其任乎。
欲阴阳之调也。
狱无滞讼。
官无滥政。
农桑无失时。
公府无加赋则里有歌。
巷有颂。
和声达于上。
休气属于下。
阴阳何有于不调哉。
欲百姓之亲也。
不夺其力以营台榭。
不劫其才以具土木。
不掠其粮以给犬马。
不赋其财以资交结。
闻民之病。
如子之病。
闻民之馁。
如已之馁。
百姓何有于不亲哉。
欲四夷之柔也。
省刑罚。
薄赋敛。
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
乡里识尚齿之敬。
路知事长之礼。
然后固其关防。
禁其侵掠。
橐其戈革。
示以恩信。
四夷何有于不柔哉。
欲内外之职得其任也。
命各举所知。
随材引用。
不以位微而不录其言。
不以地寒而不取其行。
称文者授以文学之任。
然后考其文之臧否。
称武者授以兵卫之任。
然后验其武之勇怯。
称理者授以亲人之任。
然后责其理之优劣。
称钱谷者授以度支管榷之任。
然后课其钱之盈虚。
实者升之。
不副者黜之。
其升黜皆及其所举。
故人不以党而进。
亦不以独而退。
则内外之职。
何有不得其任乎。
自元和以降。
宰相闭关不接士夫。
游其门升其室者。
非有世故。
非有媒荐。
固不可偶顷刻之语。
周公一沐三握发。
公孙宏开东閤
邴吉不以吐车茵为过。
而乃致理
故太平之基。
非一士之功也。
借如大厦崇崇。
诚柱石栋梁之力。
然舍其栾栌榱桷。
此为何室哉。
今天下有倒悬之急。
实阁下夜以继日筹其事。
坐以待旦思其用。
忘寝食以待往来。
捐金帛以给贫困之也。
某家且贫。
读书著文之馀。
以渔猎奉甘滑。
今阁下居密勿启沃之地。
辄以渔猎为谕焉。
夫渔于泽。
遍水而布罟。
猎于林。
被野而设罝。
不遍不被。
是阙其具也。
及其获鱼得兔。
非一日之力。
今内外百执事。
亦罝罟之众目焉。
焉可一一责其获。
又焉得以不获而不设也。
然能不纵其跃。
不漏其走。
亦足助为渔猎矣。
苟或不掩其走。
不蔽其跃。
即捕之无亏其纲纪。
则后日之渔猎。
不患于遗矣。
惟不以词之繁。
试一二垂省。
幸甚幸甚。
朱修之 南朝宋 · 刘义恭
 出处:全宋文卷十二
义宣反道叛恩,自陷极逆,大义灭亲,古今同准。
无将之诛,犹或囚杀,况丑文悖志,宣灼遐迩,锋指绛阙,兵缠近郊,舋逼忧深,臣主盱食,赖朝略震明,祖宗灵庆,罪人斯得,七庙弗隳,司刑定罚,典辟攸在,而皇慈逮下,悯其愚迷,抑法申情,屡奏不省,人神悚遑,省心震惕。
义宣自绝于天,理无容受,社稷之虑,臣子责深,便宜专行大戮,以纾国难,但加诸斧钺,有伤圣仁,示以弘恩,使自为所,上全天德,下一洪宪,临书悲慨,不复多云(《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大司马江夏王义恭诸公王八座与荆州刺史朱脩之书,书末达脩之,至江陵,已于狱尽焉。)
石碏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卫庄公州吁也。
且又纵之。
石碏谏曰。
臣闻爱子。
教以义方。
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
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
宠禄过也。
君若与之即将定。
若犹未也后将悔。
公不听。
州吁竟杀其君而自立。
石碏之子厚与州吁游。
禁之不可。
春秋之世。
有弑君之子。
或朝于王。
预诸侯之盟。
不复加讨。
是以厚问定君于石子
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
陈桓公方宠于王。
若朝陈使请。
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
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
此二人者。
实弑寡君。
敢即图之。
陈人执州吁于濮。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
石碏纯臣也。
爱其君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
其是之谓乎。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道。
人义也。
石子庄公也以义方。
教子厚之为也。
无义方之训哉。
且厚非弑君之谋。
为乱之首。
州吁既立。
仍从之游。
州吁之为君也。
石子游。
必将从之。
况于厚乎。
已为大臣。
国有乱贼。
而不能讨之。
忘其君也。
父子相欺。
以成残忍之计。
是忘其亲也。
为臣不忠。
为父不慈。
将使卫国之人。
父子相争屠矣。
是以先见之明。
州吁之必能为乱也。
当戮力以诛之。
岂止一谏而已哉。
知石厚必从恶也。
当严毅以讨之。
无使必陷于戮。
不能救乱以安其国。
不能谋君以全其子。
庄公之亡也。
州吁之戮也。
石厚之死也。
石子忍□况其君乎。
或曰。
周公之诛二叔。
圣人之教也。
石碏之弃爱子。
贤人之事也。
若不如是。
将何以止于乱乎。
周公知二叔之心。
不利于成王
必危于宗庙。
故先除之。
以保天子之尊。
以安大本。
岂若石子庄公而后欺而诛之。
日磾怒其子与宫人戏。
盖防淫乱之本。
以静于国。
石子成其乱而诛之。
必不使从篡之党而后诛之也。
周公圣人也。
日磾贤人也。
知其必至于乱。
皆不得已而行之。
周公日磾防其乱而先诛之。
以静于国。
石子成其乱而诛之。
无益于理。
反为相欺之计。
残忍之行。
无父子之慈。
灭天属之道。
且厚能问其父以定君之计。
是知是非理乱之理也。
是尊父子之道。
无疑父之心也。
疑父之心。
逆天之道也。
今乃欺之。
令朝于陈。
以行诛讨。
斯人心之熟忍之矣。
不若告其子以理。
且曰。
州吁为子弑其父。
为臣弑其君也。
天地所不容者。
人之子不可与之为伍也。
是以吾禁子之游。
且吾为大臣。
欲诛弑君之贼。
以报其国。
不讨其贼。
是吾有杀君罪也。
能使州吁朝陈。
且勿往。
我将报之。
石厚尚能求计于其父。
岂必陷父于恶。
若然者。
可以保其子。
全父子君臣之道矣。
石碏以残忍之性。
乱君臣父子之理。
以安其身。
以求其名。
而曰大义灭亲
为罪莫大于乱国。
不孝莫大于绝嗣。
石子乱其国而杀其子矣。
及后乐羊将伐中山
中山杀其子而遗之一杯羹。
乐羊坐于幕下
食之以尽。
乃拔中山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贪其功忘骨肉之痛。
石子之流也。
屈突通当隋室之乱。
未从王师。
太宗使其子召之。
反弓射之曰。
昔与汝为父子。
今与汝为仇雠。
既而舍弓矢于地。
再拜号泣以别隋后曰。
臣智力俱困。
非敢负陛下也。
然后来归。
此又能全君臣父子之道也。
且能残其子为仁义之人者。
未之有也。
为仁义之人能残害其子者。
亦未之有也。
邱明修千载王化之文。
欲开父子相疑之心。
亲亲相灭之理。
大非圣人之心乎。
炀帝书请绝汉王谅属籍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一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
叔向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碏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
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
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含弘宽大,未有以谢天下。
谨案贼毒被生民者也。
是知古者同德则同姓,异德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
既自绝,请改其氏(《隋书·王劭传》)